100%

卷六百三十八 ◎刑法部四

 

  ○律令下

  《齐书》曰:初,江左用晋世张杜律二十卷,孔稚珪删注修改,与竟陵王议务从轻,曰:"仲尼有言,古之听狱者求所以生之,今之听狱者求所以煞之。与煞不辜,宁煞有罪。则断狱之职,古所难矣。写律上国学,置律助教,依五经例策试,上高弟,便擢用之。"

  《北齐书》曰:武成帝河清中,有司奏上《齐律》,其不可为定法者,别制《权令》二卷,与之并行。后平秦王高归彦谋反,须有约罪,律无正条,於是遂有别条《权令》,与律并行。大理明法,上下比附,欲出则附依轻议,欲入则附从重法。奸吏因之,舞文出没。至於后主,权幸用事,有不附之者,阴中以法,纲纪紊乱,卒至於亡。

  《三国典略》曰:齐封述,渤海修人,廷尉卿轨之子也。久为法官,明解律令,议断平允,时人称之。

  《隋书》曰:李德林,开皇元年敕令与太尉任国公于翼、高颎等同修律令,事讫,别赐九环金带一,骏马一匹,赏损益之多也。

  又曰:刘行本为侍御史,雍州别驾元肇言於上曰:"有一州吏,授人馈钱二百文,依律令合杖一百。然臣下车之始,与其为约,此吏故违,请加徒一年。"行本驳之曰:"律令之行,并发明诏,与民约束。今肇乃敢重其教命,轻忽宪章,欲申乞言之必行,忌朝廷之大信,亏法取罪,非人臣之礼。"上嘉之。

  《唐书》曰:高祖入关,除隋苛政,为约法十二条,惟制煞人、劫盗、背军、叛逆,馀并蠲除之。及授禅,又用开皇律令,除其苛细五十三条格,务存宽简,取便於时。仍遣斐寂、殷开山、郎楚之、沈叔安、崔善为之徒撰定律令。太宗即位,命长孙无忌、房玄龄与当朝通议之士更加厘改。戴胄、魏徵又言:"旧律太重。"於是议绞刑之属五十条死断其右趾焉,应死者多蒙全活,得罪者咸称赖之。

  又曰:太宗问大理卿刘德威曰:"近来刑网稍密,何也?"对曰:"诚在君上,不由臣下。主好宽则宽,好急则急。律文失入减三等,失出减五等。今则反是,失入则无辜,失出则获大罪。所以吏各自爱,竞执深文,畏罪之所致耳。"太宗然其言。

  又曰:神龙元年,赵冬曦上书曰:"臣闻夫今之律者,乃有千馀条。近有隋之奸臣,将弄其法,故着律曰:'犯罪而律无正条者,应出罪则举重以明轻,应入罪即举轻以明重。'立夫一言,而废其数百条。自是迄今,竟无刊革,遂使死生罔由乎法律,轻重必因乎爱憎。授罪者不知其然,举事者不知其犯。臣恐贾谊见之,必为之恸坎簵。"

  又曰:时所用旧律,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。悝撰攻诸国法着经,以为王者之政,莫急於盗贼,盗贼须刻捕,故着《囚》、《捕》二篇。其轻狡、越城、博戏、借假不廉,淫多逾制,以为《杂律》一篇。又以具其加减,是故所着六篇而己,然皆罪名之制也。

  《六韬》曰:文王问太公曰:"愿闻治国之所贵。"太公曰:"贵法令必行。法令必行,则治道通;治道通,则民大利;民大利,则君德彰。"文王曰:"法令必行,大利却蜀,奈何?"太公曰:"法令必行则民俗利,民俗利则利天下。是法令必行,大利人也。"又曰:愿闻为国之大失。太公曰:"为国之大失者,为上作事不法,君不觉悟,是大失也。"文王曰:"愿闻不法。"公曰:"不法则令不行,则主威伤;不法法则邪不正,邪不正则祸乱起;不法法则刑妄行,刑妄行则赏无功;不法法则国昏乱;国昏乱则臣为变,君不悟则兵革起,兵革起则失天下。"文王曰:"诫哉!"

  《管子》曰:法者,所以兴功惧暴;律者,所以定分止事。

  又曰:凡国无法则众不知为,无度则事尾趍。有法不正,有度不直则僻治,治普打国乱。故曰:正法直度,罪煞不赦,诛戮必信,民畏而惧。武威既明,令不再行。

  又曰:凡君国之重器,莫重乎令。令重君尊,君尊国安;令轻君卑,君卑国危。故安国存乎尊君,尊君存乎行令,行令存乎严罚。严罚令行,则百吏皆恐。罚不严,令不行,则百吏皆喜。故明君察於治人之本,本莫要乎令。故曰:亏令者死,益令者死,(增益令者煞无赦。)不行令者死。

  又曰:凡牧民者,欲民之可御也。欲民之可御,则法不可重也。法者,将立朝廷;将立朝廷,则爵服不可不贵也,爵服不可不贵也。爵服加於不义,则人贱其爵服,民贱其爵服,则人主不尊,人主不尊,则令不行矣。

  又曰:法者,法天地之位,象四时之行,所以治天下。四时之行,有寒有暑,圣人法之,故有文有武。天地之位,有前有后,有左有右,圣人法之,以建经纪。春生於左,秋煞於右,夏长於前,冬藏於后。生长之事,文也;收藏之事,武也。是故文事在左,武事在右。圣人法之,以行法令。

  又曰:正月之朔,百吏在朝,君乃出令布宪於国。五乡之师、五属大夫,皆授宪於上大夫。

  安子曰:君之以尊者令。令不行,是无君也。故明君慎令。

  《文子》曰:文子问老子曰:"法安所生?"曰:"法生於义,义生於众適,众適合乎人心,此治之要也。法非从天生,非从地出,发於人间,反己自正。

  《商君书》曰:凡人主,德行非出人也,勇力非过人也。然民虽有圣智,弗敢谋;有勇力,弗敢煞;虽众,弗胜。其制民尾篹万之数,虽行重赏而民弗敢争,行重罚而民弗敢怨者,法也。

  又曰:法令者,民之则也,为治之本也,所以备民也。知者不得过,过者不得不及。名分不定而欲天下之治也,是犹欲无饥而去食,欲无寒而去衣也,欲至东而西行,其不几亦明矣。一兔走而百人逐之,非兔一可以分百也,由名之未定也。夫卖兔在市,盗不敢取,分之定也。今法令不明,其名不定,天下之人得议之也。

  《慎子》曰: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,君之功莫大使民不争。今立法而行私,是私与法争,其乱甚於无法。立君而尊贤,是与君争,其乱甚於无君。故有道之国,法立则私义不行,君立则贤者不尊。民一於君,事断於法,是国之大道也。

  又曰:法虽不善,犹愈於无。投钩分财,投策分马,非以钩策为均也,使得荣者不知所以德,得恶者不知所以怨,乃以塞怨望也。

  又曰:尧为匹夫,不能使邻家至;为主则令行禁止。由此观之,贤未足以服不肖,而势位足以屈贤。

  《申子》曰:君必有明法正义,若悬权衡以称轻重,所以一群臣也。

  又曰:尧之治也,盖明法察令而己。圣君任法而不任智,任数而不任说。黄帝之治天下,置法而不变,使民安乐其法也。

  又曰:昔七十九代之君,法制不一,号令不同。然而俱王天下,何也?必国富而粟多也。

  《韩子》曰:鲁烧积泽,天北风,火南向,恐烧国。哀公自将众趋救火,人尽逐兽,而火不救。乃召仲尼。仲尼下令曰:"不救火而逐兽者,比入禁之罪。"令下未遍,火遂救矣。

  又曰:治大国而数变法,则民苦之。是以有道之君,贵虚静,重变法也。

  又曰:释法术而为治,尧不能正一国,使中主守法术,拙匠执规矩尺寸,则万不失一也。

  又曰:董安于为赵上地之守,行石阜山中,见深涧峭如墙,深百仞。因问其乡左右曰:"人尝有之此者乎?"对曰:"无有。"曰:"婴儿痴聋狂乱人尝有入此者乎?"对曰:"无有。""马羊牛尝有入此乎?"对曰:"无有。"安于喟然叹曰:"吾能治矣。使吾法之无赦,犹入涧之必死也,则民莫知犯,何为不治也?"

  又曰:荆庄王有弟门者立法,群臣大夫、诸侯、公子入朝,马蹄践霤者,廷理斩其辀,戮其御。於是太子入朝,马蹄践霤,廷理依法。太子怒,入为王泣曰:"必为诛戮廷理。"王曰:"法者,所以敬宗庙,尊社稷,故臣授命,尊敬社稷者,社稷之臣,焉可诛也?"太子乃还咨避舍,露宿三日,北面再拜请罪。

  又曰:夫人臣之侵其主也,如地形焉,即渐以往,使人主失端,东西易面而不自知。故先王立教,司南以端朝夕,明王使其群臣,不游意於法之外,不为惠於法之内。虎所以能服狗者,爪牙也;使虎释其爪牙,使狗用之,则虎反服於狗矣。人主者,以形德制臣也,今君释其刑德而臣用之,则君反制於臣矣。

  又曰:奔车之上无仲尼,覆舟之下无伯夷。故号令者,国之舟车也。安则智廉生,危则鄙争起。

  又曰:越王问於大夫种曰:"吾欲伐吴,可乎?"对曰:"可。以吾赏厚而信,罚严而必。君必欲知之,何不试焚?"於是遂焚宫室,民莫救火。乃下令曰:"民之救火而死者,比死敌者之赏;胜火而死者,比胜敌之赏;不救火者,比降北之罪。"民之涂其体、被濡衣赴火者左三千人,右三千人,抬知必胜之势也。

  又曰: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,秦有小亭临境,起欲攻之。乃倚一车辕於北门之外,而令曰:"有能徙北南门之外,赐之上田上宅。"民莫之徙也。及有徙之者,遂赐之如令。俄又置一石赤黍东门之外,而令之曰:"有能徙之於西门之外者,赐之如初。"民则争徙之。乃下令大夫曰:"攻亭有能先登者,仕之国大夫,赐之上田宅。"民争上。於是攻亭,一朝而拔之。

  阮子曰:渔人张网於渊,以制吞舟之鱼;明主张法於天,以制强良之人。立法以堤民,百姓不能干;立防以堤水,江河不能犯。

  《傅子》曰:律是咎繇遗训,汉命萧何广之。

  又曰:天为有形之主,君为有国之主。天以春生,犹君之有仁令也;天以秋煞,犹君之有威令也。故仁令之发,天下乐之;威令之发,天下畏之。乐之故乐从其令,畏之故不敢违其令。若宽令发而人不乐,尾馛称仁矣;威令发而下不畏,尾馛言威矣。无仁可乐,无威可畏,而能保国致治者,未之有也。

  《会稽典录》曰:董昆字文通,馀姚人也。少游学,师事颍川荀季卿,授《春秋》,治律令,明达法理。又才能拨烦,县长潘松署功曹史。刺史卢孟行部,垂念冤结,松以孟明察於法令,转署昆为狱史。孟到,昆断正刑法,甚得其平。孟问昆:"本学律令,所师为谁?"昆对:"事荀季卿。"孟曰:"史与刺史同师。"孟又问昆从何职为狱吏,松具以实对。孟叹曰:"刺史学律,犹不及昆。"召之,署文学。

  杜预《律序》曰:律以正罪名,令以存事制。

  张斐《律序》曰:张汤制《越官律》,赵禹作《朝会正见律》。

  《盐铁论》曰:夫善言天者合之於人,善言古者考之於今。二尺四寸之律,古今一也。

  又曰:昔秦法繁於秋荼,而网密於凝脂,然而上下相趋,奸伪萌生。

  崔实《政论》曰:君以审令为明,臣以奉令为忠。故背制而行赏谓之作福,背令而行罪谓之作威。作威则人畏之,作福则人归之。夫威福者,人主之神器也,譬之操莫耶矣,执其柄则人莫敢抗,失其柄则还见害也。

  《风俗通》曰:《皋陶谟》,虞始造律,萧何成以《九章》,此关诸百王不易之道也。夫吏者,治也。当先自正,然后正人。故承宪履绳,动不失律令也。

  ○科(附)

  《后汉书》曰:章帝时,陈宠代郭躬为廷尉,帝纳宠言,制除钻,(琴严切。)钻诸惨酷之科。

  又曰:明帝永平十二年诏曰:"车服制度,恣极耳目;田荒不耕,游食者众。有司其中明科禁,宜於今者宣下郡国。"

  《魏志》曰:曹仁少时,不修行检。及长为将,严邪正,奉法令,常置科於左右,案以从事。

  《宋书》曰:顾深之子宝先,大明中为尚书水部郎。先,深之为左丞荀万秋所劾,及宝先为郎,万秋犹在职,自陈不拜。世祖诏曰:"宪司之职,理有厘正,而顷刻无轻重,辄致私绝,此风难长,主者可严为其科。"

  刘劭《律略》曰:删旧科,彩汉律为魏律,悬之象魏。扬雄剧秦美新曰:金科玉条。(科条谓所施法律。金玉,珍之也。)

  《说文》曰:科,程也;程,品也。十发为程,十程为寸。

  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
 

卷六百三十九 ◎刑法部五

 

  ○听讼

  《易·讼卦》曰:天与水违行讼,君子以作事谋始。

  又《丰卦》曰:雷电皆至丰,君子以折狱致刑。

  《诗》曰:蔽芾甘棠,勿剪勿伐,召伯所茇。(笺云:茇,草舍也。夫召伯听男女之讼,不重烦劳百姓,止舍于棠之下而听断焉。)

  又曰:《行露》,召伯听讼也。

  《周礼》曰:以两造禁民讼,入束矢於朝,然后听之。(讼,谓以财货相告者。造,至也。使讼者两至,既两至使入束矢,乃治之也。不至不入束矢,则是自服不直者也。必入矢者,取其直也。诗云:"其直如矢。"束矢,其百个与?)以两剂禁民狱,入钧金三日,乃致於朝,然后听之。(狱,谓相告以罪名者。剂,今券书也。使狱者各赍券书,既两券书及使人钧金,又三日,乃治之重刑也。不券书,不入金,则是自服不直者也。夫入金者,取其坚也。)以嘉石平罢民,(嘉石,文石也,树之外朝门左。平,成也,成使善也。)以肺石达穷民。(肺石,赤石也。穷民,天之穷而无告也。)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於上而其长弗达者,立於肺石三日,士听其辞,以告於上而罪其长。

  又曰:凡诸侯之狱讼,以邦典定之;(邦典,六典也。)凡卿大夫之狱讼,以邦法断之;(邦法,八法也。)凡庶民之狱讼,以邦成纷之。(邦成,谓若今时史事之比也。)

  又曰: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,附于刑,用情讯之,至於旬,乃弊之。读书则用法。(附犹着也。讯,言也。用情理言之,冀有可以出之者,十日乃断之。)以五声听狱讼,求民情:一曰辞听,(观其出言,不直则烦。)二曰色听,(观其颜色,不直则赧然。)三曰气听,(观其气息,不直则喘。)四曰耳听,(观其听聆,不直则惑。)五曰目听。(观其眸子,视不直则眊然。)

  又曰:掌都家,听其狱讼之辞,辩其死刑之罪而要之;三月而上狱讼於国。司寇听其成於朝,群士司刑皆在,各丽其法,以议狱讼。(成,平也。)狱讼成,士师授中,书其刑煞之成与其听狱讼者。

  又曰:司刺:掌三刺、三宥、三赦之法,以赞司寇听狱讼。一刺曰讯群臣,再刺曰讯群吏,三刺曰讯万民;(讯,言也。)一宥曰不识,再宥曰过失,三宥曰遗忘。(不识谓愚,民无所识,则宥之过失,若今时律过失煞人,不坐死也。玄谓识当也,若今仇雠当报甲,见乙识以为甲而煞之者。过失,若举刃欲斫伐而误中人者。遗忘,若间帷薄忌有宰缮者而以兵矢投射也。)

  《礼》曰:分争辩讼,非礼不决。

  又曰:司寇正刑明辟,以听狱讼,(司寇,秋官卿,掌刑者。辟,罪也。)必三刺(以求民情,断其狱讼之中。一曰讯群臣,二曰讯群吏,三曰讯万民。)有旨,无简不听,(简,诚也。有其意无其诚者不论以为罪。)附从轻,(附,施刑也。求出之使从轻。)赦从重。(虽是罪可重,犹赦之。)凡听五刑之讼,必厚父子之亲,立君臣之义以权之;(权,平也。)意论轻重之序,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;(意,思念也。浅深,谓俱有罪本心有善恶。)悉其聪明,致其忠爱,以尽之。(尽其情也。)

  《传》曰:王叔陈生与伯与争政,(二子,王卿士。)王右伯与。(右助也。)王叔陈生怒而出奔。晋侯使士丐平王室,王叔与伯与讼焉。(事曲直。)王叔之宰与伯与之大夫瑕禽坐狱於王庭,士丐听之。范宣子曰:"天子所右,寡君右亦之;所左,亦左之。"使王叔氏与伯与合要,王叔氏不能举其契,王叔奔晋。

  《论语》曰:子曰:"听讼,吾犹人也。必也使无讼乎!"又曰:片言可以折狱者,其由也与?(片读为半。片言谓单辞也。折,断也。子路果取所知,言必直,故可令断狱也。)

  又曰:孟氏使阳肤为士师,(士师,典狱之官。)问於曾子。曾子曰:"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。如得其情,则哀矜而勿喜。"

  《汉书》曰:于定国饮酒,至数石不乱。冬月治狱,请谳,饮酒益精明。

  《后汉书》曰:陈宠辟司徒鲍昱府。是时三府掾属专尚交流,以不肯视事为高。宠常非之,独勤心物务,数为昱陈当代便宜。昱高其能,转为辞曹,掌天下狱讼。(《读汉志》曰:三公掾属二十四人,有辞曹主辞讼事也。)其所平决,无不厌服众心。时司徒辞讼久者数十年,事类溷错,易为轻重,不良吏得生因缘。(因缘谓依附以生轻重也。)宠为昱撰《辞讼比》七卷,决事科二条,皆以事类相从。昱奏上之。其后公府奉以为法。

  又曰:王涣为洛阳令,以平正居身,得宽猛之宜。其冤嫌久讼,历政所不断,法理所难平者,莫不曲尽情诈,压塞群疑。又能以谲数发擿奸服,(谲诈数术也。)京师称叹,以为涣有神算。

  又曰:法雄为青州刺史,界内肃清。雄每行部,录囚徒,察颜色知情伪,长吏不奉法,即解印去之。

  《魏书》曰:廷尉高柔时,护军营士窦礼近出不还,营以为亡,表言逐捕,役其妻盈及男女为官奴婢。盈连至州府称冤自讼,莫有省者。乃辞诣廷尉。柔问曰:"汝何以知夫不亡?"盈垂泣对曰:"夫少单特,养一老妪为母,事甚恭谨。又哀儿女,抚视不离,非是轻狡不顾室家者也。"柔重问曰:"汝夫不与人有怨雠乎?"对曰:"夫良善。""与人交钱财乎?"对曰:"尝出钱与同营疏喙子文,久求不得。"时子適坐小事系狱,柔乃见子,问所坐。言次:"汝颇曾举人钱不?"子曰:"自以单贫,初不敢举人物也。"柔察子文色动,遂曰:"汝昔举窦礼钱,何言不耶?"子文怪,知事露,应对不次。柔曰:"汝己煞礼,便宜早服。"子文於是叩头具首煞礼本末、埋葬处所。柔便遣吏卒承子辞往掘得其尸。诏书复盈母子为平人。

  《晋书》曰:陆云为浚仪令。云到官肃然,下不能欺,市无二价。人有见煞者,主名不立。云录其妻,而无所问。十许日遣出,密令人随后,谓曰:"不出十里,当有男子候之与语,便缚来。"既而果然。问之具服,云与此妻通,共史其夫,闻妻得出,欲与语。惮近县,故远相邀候。於是一县称为神明。

  又曰:邓攸尝诣镇军将军贾混。混以人讼事示攸,使决之。攸不视曰:"孔子称:'听讼,吾犹人也。必也使无讼乎!'"混奇之,以女妻之矣。

  又曰:符融仕符坚,为司隶校尉。京兆人董丰游学,三年而返,宿妻家。妻为贼所煞,妻兄疑丰煞之,送丰有司。丰不堪楚掠,自诬引煞妻。融察而疑之,问丰曰:"汝行往还,颇有怪异及卜筮否?"丰曰:"初将发,夜尝梦乘马南渡水,返而北渡水,马停水中,鞭策不去。俯而视之,见两日在於水下,马左白而湿,右黑而燥。寤而心悸,窃以为不详。问筮者,筮者曰:'忧狱讼,远三枕,避三沐。'既至,妻为具沐,夜授丰枕。丰记筮者之言,皆不从之。妻乃自沐,枕枕而寝。"融曰:"吾知之矣。马左而湿,湿,水也;左水右马,冯字;两日,昌字也。其冯昌煞之。"乃获昌,诘之。具首服,本与其妻谋煞董丰,期以新沐枕枕为验,乃误中妇人也。

  《宋书》曰:傅琰为山阴令,有卖针卖糖妪争丝,各言己者,诣琰。琰挂而轻鞭之,有铁悄,乃罚卖糖者。又有二老争鸡。问何食,一云食粟,一云食豆。剖之见粟,罚言豆者。人畏如神明。

  《后魏书》曰:辛祥为并州平北府司马,会刺史丧,朝廷以其公清,遂越长史敕行州事。祥初在司马,失白璧,还兵药道显被诬为贼。官属推处,咸以为然。祥曰:"道显面有悲色。察狱以色,其此之谓乎?"苦执申之,月馀,别获贞贼。

  又曰:李崇为扬州刺史。先是,寿春县人荀泰有子三岁,遇贼亡失,数年不知所在。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。泰以状告,各言己子,并有邻证,郡县不能断。崇曰:"此易知耳。"二父与儿各在别处,经禁首墚,然后遣人告之曰:"君儿偶患,向己暴死。有教解禁,可出奔哀也。"荀泰即号啕,悲不自胜。奉伯咨嗟而己,殊无痛意。察知之,乃以儿还泰,诘奉伯诈状。奉伯乃款引云:"先亡一子,故妄认之。"

  又曰:斐安祖弱冠,州辟主簿。民有兄弟争财,诣州相讼。安祖召其兄弟,以礼义责让之。此人兄弟明日相率谢罪,州内钦服之。

  又曰:唐和为内都大官,评决狱讼,不加捶楚,款获实者甚多,世以是称之。

  又曰:司马悦字庆宗,历位豫州刺史。时有汝南上蔡董毛奴者,赍钱五千,死於道路。郡县疑人张堤为劫,又堤家得钱五千。堤惧掠,自诬言煞。至州,悦观色,疑其不实。引见毛奴兄灵之谓曰:"煞人取钱,当时狼狈,应有所遗。得何物?"灵之曰:"惟得一刀削。"悦取视之,曰:"此非里巷所为也。"乃召州内刀匠示之,属有郭门者前曰:"此刀削门手所作,去岁卖与郭人董及祖。"悦收及祖诘之,及祖款引。灵之又於及祖身上得毛奴所着皂襦,及祖伏法。悦察狱,多此类也。

  《后周书》曰:建德二年冬,帝听讼於正武殿,自旦及夜,继之以烛。

  又曰:柳庆为雍州别驾,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。寄人停止,每欲出行,常自执管钥。无何,缄闭不异而失之,谓是主人所窃。郡县讯问主人,遂自诬服。庆闻而叹之,乃召问贾人曰:"卿钥恒置何处?"对曰:"恒自带之。"庆曰:"颇与人同宿乎?与同饮乎?"曰:"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,醉而昼寝。"庆曰:"主人以痛自诬,非盗也。彼沙门乃贞盗耳。"即遣吏逮捕沙门,乃怀金逃匿。后捕得,尽获所失之金。

  又曰:柳庆,有胡家被劫,郡县按察,莫知贼所。邻近被囚系者甚多。庆以贼徒既众,似是乌合,既非旧交,必相疑阻,可以诈求之,乃作匿名书,多榜官门曰:"我等共劫胡家,徒侣混杂,终恐泄露。今欲首,惧不免诛。若听先首免罪,便欲来告。"庆乃复施免罪之榜。居二日,广阳王欣家奴面缚自告榜下,因此推穷,尽获党与。庆守正明察,每叹曰:"昔于公断狱无私,辟高门以待封。傥斯言有验,吾斯庶几乎?"

  又曰:苏绰为六条诏书,奏施行之。其一先修心,其二敦教化,其三尽地利,其四擢贤良,其五恤狱论,其六均赋役。文帝甚重之,常置诸座右。

  《隋书》曰:韦鼎为光州刺史,有人客游,通主人家之妾。及其还去,妾盗物於夜逃亡,寻於草中为人所煞。主家知与妾通,因告客煞之。县司鞫问,具得奸状,因断客辜。狱成,上於鼎,览之,曰:"此客实奸而非煞也。乃某寺僧诋妾盗物,令奴煞之。赃在某处。"即放此客,遣掩僧,并获赃物。自是部内肃然,咸称其有神。

  又曰:辛公义为牟州刺史,下车先至狱中,因露坐牢侧,亲自验问。十余日间,决断咸尽,方还大厅。授领词讼,皆不立文案,遣当直佐寮一人侧坐谇问。事若不尽,应须禁者,公义即宿厅事,终不还閤。人或谏之曰:"此事有程,使君何自苦也?"答曰:"刺史无德可以导人,尚令百姓系於囹圄,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?"罪人闻之,咸自款服。后有欲诤讼者,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:"此盖小事,何忍勤劳使君。"讼者多两让而止。

  《尚书大传》曰:听狱之术,大治有三:治必宽,宽之术归於察,察之术归於义。(察犹审也。)是故听而不宽,是乱也。宽而不察,是慢也。古之听狱者,言不越辞,辞不越情,情不越义。是故听民之术,怒必思兼,怒小罪勿兼。(怒,贵也,责因之罪必思义,谓思其辞,思其主。思义,重大罪求可以出之者也。)

  又曰:孔子如卫,人谓曰:"公甫不能听狱。"(公甫,鲁大夫。)孔子曰:"不知公甫之不能听狱也。(答而反之。)公甫之听狱也,有罪者惧,无罪者耻。民近礼矣。"

  《春秋元命包》曰:树棘槐,听讼於其下。棘赤心有刺,言治人者原其心,不失赤,实事所以刺人,其情令各归实。槐之言归也,情见归实也。

  《山海经》曰:夏后启之臣曰孟徐,是祠神于巴。人(听其狱讼,谓之神主。)讼于孟徐之所,(人断之也。)其衣有血者乃执之。

  《会稽典录》曰:郡署锺离意北部督邮,乌程男子孙常,常弟烈分居,各得田半顷。烈死,岁饥,常稍以米粟给烈妻子,辄追计直作券,没取其田。烈儿长大,讼常。掾史议皆曰:"烈孙儿遭饿,赖常升合长大成人,而更争讼,非顺孙也。"意独曰:"常身为遗父,当抚孤弱,是人道正义。稍以升合券取其田,怀挟奸路,贪利忘义。烈妻子虽以田与常,困迫之至,非私义也。请常田俾烈妻子。"於是众议尾馛夺意之理。

  又曰:谢夷吾字尧卿,山阴人也。为荆州刺史,行部到南鲁县,遇孝章皇帝巡狩,幸鲁阳。上未常见刺史班秩,有诏敕夷吾入,传录见囚徒,诫长吏勿废旧仪。上林西厢南面,夷吾处东,分帷以其中,夷吾省录囚徒。有亭长奸部民者,县言和奸。上意以为吏奸民,何得言和。且观刺夫决当云何。顷,夷吾呵之曰:"亭长,诏书朱帻之吏,职在禁奸,今为恶之端,何得言和?"切让三老孝悌,免长罪。其所决正一县三百馀事,与上合。章帝叹曰:"使诸州刺史尽如此者,朕不忧天下。"特迁钜鹿太守。临发,陛见,赐车马剑带,敕之曰:"钜鹿剧郡,旧为难治。以君有拨烦之才,故特授任,无毁前劳。"

  张斐《律序》曰:情者,心也。心戚则动情,动於中而形於言。畅於四支,发於事业。是故奸人则心愧而面赤,内怖而色夺。

  贾谊《新书》曰:梁尝有疑狱,群臣半以不当,半以为当罪。虽然,王亦疑。梁王曰:"陶朱公贤。"以而问曰:"梁有疑狱,吏半以为不当,半以为当。奈何?"朱公曰:"臣鄙民也,不知。家有二白璧,其泽相如也,然有其价:一者千金,一者五百金。"王曰:"径与色泽相如也,一者千金,一者五百金,何也?"朱曰:"侧而玩之,一者厚倍,是以千金。"梁王曰:"善。"故疑狱则从去,赏疑则从与。梁国大悦。(《新序》同也。)

  《淮南子》曰:越王决狱不当,援刀自割,而战士毕死,感於恩也。

  又曰:秦始皇昼决狱,夜理书。

  《说苑》曰:劭公述芝芼桑蚕时,不欲变民事,故不入邑中,舍乎甘棠之下,而听断焉。

  《风俗通》曰:沛郡有富家公,赀二千馀万。小妇子年裁数岁,顷失其母,又无亲近。其女不贤,公痛困思念,恐争其财,儿必不全。因呼族人为遗令书,悉以财属女。但遗一剑云:"儿年十五,以还付之。"其后,又不肯与。儿诣郡,自言求剑。谨案:时太守,大司空何武也。得其辞,因录女及婿,省其手书,顾谓掾吏曰:"女性强梁,婿复贪鄙,畏贼害其儿,又计小儿正得此,则不能全护,故且俾与女,内实寄之耳。不当以剑与之乎?夫剑者,亦所以决断。限年十五者,智力足以自居。度此女婿必不复还其剑。当问县官,县官或能证察,得以见伸展。此凡庸何能用虑强远如是哉?"悉夺取财以与子,曰:"弊女恶婿,温饱十岁,亦以幸矣。"於是论者乃服。

  又曰:临淮有一人,持匹缣到市卖之,道遇雨,被戴。后人求共庇荫。雨霁,当别,因共争斗,各云我缣,诣府自言。太守薛宣劾实,两人莫肯首服。宣曰:"缣直数百钱耳,何足纷纷自致县官?"呼骑吏断缣,各与半,使追听之。后人曰:"授恩。"前撮之缣主称怨。宣曰:"然固知其当尔也。"因诘责之,具服,悉俾本主。

  又曰:颍川有富室,兄弟同屋,两妇俱怀妊。大妇数月胎伤,因闭匿之。产期至,到乳舍,弟妇生男,夜因盗取。争讼三年,州县不能决。丞相黄霸出殿前,使卒抱儿去两妇各十馀步,叱妇自往取之。长妇把持甚急,儿大啼;弟妇恐伤害之,因乃放与,而心甚凄怆。霸曰:"此弟妇子也。"责问大妇,乃伏也。

  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
 

卷六百四十 ◎刑法部六

 

  ○决狱

  《易》曰:泽上有风,中孚,君子以议狱缓死。(信发于中,虽过可亮。)

  《传》曰: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,久而无成。士景伯如楚,(士景伯,晋理官。)叔鱼摄理,(摄代景伯。)韩宣子命断旧狱,罪在雍子。雍子纳其女於叔鱼,叔鱼蔽罪邢侯。(蔽,断也。)邢侯怒,煞叔鱼与雍子於朝。宣子问其罪於叔向,叔向曰:"三人同罪,施生戮死可也。(施,行罪也。)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贾直,鲋也鬻狱,邢侯专煞,其罪一也。己恶而掠美为昬,(掠,取也。昏,乱也。)贪以败官为墨。(墨,不洁之称。)煞人不忌为贼。《夏书》曰:昏、墨、贼、煞,皋陶之刑也。请从之。"乃施邢侯而尸雍子与叔鱼於市。

  《汉书》曰:高帝诏曰:"狱之疑者,吏或不敢决,有罪者久而不论,无罪者久系不决。自今己后,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长,二千石官长以其罪名当报之,(当谓处断也,谳,平议也。)所不能决者移廷尉,亦当报之。廷尉所不能决,谨具为奏,附所当比律令以闻。"

  又曰;茎诏曰:"狱,重事也。人有智愚,官有上下,狱疑者谳有司。有司所不能决,移廷尉。有令谳而后不当谳者不为失,(假令谳讫,其理不当,所谳之人不为罪失。)欲令理狱者务先宽。"自此之后,狱刑益详,近於五听三宥之意。

  又曰:张释之为廷尉。顷之,上行,出中渭桥,有一人从桥下走,乘与马惊,於是使骑捕之,属廷尉。释之治问,曰:"县人来,闻跸,匿桥下。久,以为行过。既出,见车骑,即走耳。"释之奏此人犯跸,当罚金。上怒曰:"此人亲惊吾马。赖和柔,令他马,固不败伤我乎?"而廷尉云罚金!"释之曰:"法者,天子所与,天下公共也。今法如是,更重之,是法不信於民也。且方其时,上使诛之则己。今己下廷尉,廷尉,天下平也。一倾,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,民安所措其手足?惟陛下察之。"帝良久曰:"廷尉是也。"。

  又曰:于定国父于公继狱平,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,郡中立生祠。东海有孝妇,少寡无子,养姑甚谨。姑告邻人曰:"孝妇养我勤苦,哀其无子守寡。我老,久累丁壮,奈何?"遂自死。姑女告吏:"妇煞我母。"吏捕孝妇。孝妇自诬服。于公以为不煞,争之弗能,乃抱其狱具,哭于府上。太守竟煞妇。"郡中枯旱三年。后太守至,卜筮其故,于公曰:"咎其煞孝妇,"太守煞牛祭孝妇墓,天乃大雨。后于公令:"高大门闾,容驷马,高盖车。我治狱多阴德,子孙必有兴者。"至定国,为丞相。于定国为廷尉。人自以不冤。张释之为廷尉。天下无冤人。

  又曰:班固云:"今之听狱者,求所以煞之;古之听狱者,求所以生之。与其煞不辜,宁失有罪。今之狱吏,上下相驱,以刻为明。深者获功名,平者多后患。谚曰:'鬻棺者欲岁之疫,非憎人欲煞之,利在於人死也。'今治狱吏欲陷害人,亦犹此矣。"

  《续汉书》曰:郭躬字仲孙,颍川人。辟公府,以明法律,特预朝议。时有兄弟共以绳绞煞人,各持一端,辜不可分。中常侍孙章传诏命,兄不教导弟,报兄重,弟减死。章误言两极重,狱己断,尚书奏矫制当斩。上问躬,躬曰:"当罚金。"上曰:"矫煞人,如何罚金?"躬曰:"法令有故有误。章不故指,传命误,即报重,是故为无所放也。周道如砥,其直如矢。君子不逆诈,王法大刑不可委曲生意。"上曰:"善。"

  《后魏书》曰:吴良为议郎。永平中,车驾近出,而信阳侯阴就干突禁卫,车府令徐匡钩就车,收御者送狱。(钩,留也。)诏书遣匡。乃自系。良上言曰:"信阳侯就,倚恃外戚,干犯乘与,无人臣礼,为大不敬。匡执法守正,反下于理,臣恐圣化由是而弛。"帝虽赦匡,犹左转良为即丘长。

  又曰:寒朗字伯奇,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,与三府掾共按楚狱颜忠、王平,辞及隧乡侯耿建、曲成侯刘建。建等辞未尝与忠、平相见。是时显宗怒甚,吏皆惶恐,诸所连及,率一切陷入,无敢以情恕者。朗心伤其冤,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、平,而二人错愕不能对。朗知其诈,乃上言建等无奸,专为忠、平所诬,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。帝曰:"即如是,四侯无事,何不早奏,久系至今耶?"朗曰:"臣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,故未敢时上。"帝怒骂曰:"吏持两端,促提下。"左右方引去,朗曰:"愿一言而死。小臣不敢欺,欲助国耳。臣见考囚者咸共言妖恶大故,臣子所宜同嫉。今出之不如入之,可无后责。是以考一连十,考十连百。又公卿朝会,陛下问以得失,皆言旧制大罪,祸及九族,陛下大恩,才止於身,天下幸甚。及其归舍,口虽不言,而仰屋窃叹。臣今所陈,诚死无悔。"帝意解,诏遣朗出。后二日,车驾幸洛阳狱录囚徒,理出者千馀人。

  又曰:虞翊为司隶校尉,临终,谓其子曰:"吾为朝歌长,煞贼数百,其中必有冤者。自此二十馀年,家门不增一口,斯获罪於天也。"

  又曰:法雄为青州刺史,每行部,录囚徒,察颜色,多得情伪。长吏不奉法者,皆解印绶去。

  又曰:三府举袁安能理剧,拜楚郡太守。是时楚王英反,辞所连及,系者数千人。显宗怒甚,吏案之急,迫痛自诬,死者甚众。安到郡,不入府,先往案狱,理其无明验者,条上出之。府丞、掾吏皆叩头争,以为"阿附反虏,法与同罪,不可。"安曰:"如有不合,太守自当坐之,不以相及也。"遂分别具奏。帝感悟,即报许,得出者四百馀人。

  又曰:郭躬家代衣冠。父弘,习《小杜律》,(前书:杜周,武帝时为廷尉,御史大夫断狱深刻,少子延年亦明法律,宣帝时又为御史大夫。对父,故言小。)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,断狱至三十年,用法平。诸为弘所决者,退无怨情,郡内比之东海于公。年九十五卒。

  《晋书》曰:周处为广平太守,有三十年滞狱,一到,悉总决遣之,理无不当。

  又曰:安帝义熙中,刘毅镇姑熟。尝出行,南陵县吏陈满射鸟,箭误中直师,虽不伤人,处法弃市。何承天议曰:"狱贵情断,疑则从轻。昔有惊汉文帝乘与马者,张释之断以犯跸,罪止罚金,何者?明其无心於惊马也。故不以乘与之重,而加异制。今满意在射鸟,非有心於中人。按律:过误伤人,三岁刑。况不伤乎?"

  《后魏书》曰:贞君中以狱讼留滞,始令中书以经中义断诸疑事。高允据律评刑三十馀载,内外称平。允以狱者民之命也,常叹曰:"皋陶,至德也。其后英蓼先亡,刘项之际,英布黥而王。经世虽久,犹有刑馀之衅,况凡人能无咎乎?"

  《宋书》曰:谢庄为都官尚书,奏改定刑狱曰:"旧官长竟囚毕,郡遣督邮案验,仍就施刑。督邮贱吏,非能异於官长。虽有案验之名,而无研究之实。愚谓此制宜革。自今入重之囚,县考正毕,以事言郡,并送囚身,委二千石亲临覆辩,必收声吞亹,然后就戮。若二千石不能决,乃度廷尉。神州统外,移之刺史,有疑亦归台狱,必令死者不怨,生者无恨。"

  又曰:沛郡相县唐赐往比村彭家饮酒,还,因得病,吐蛊虫二十馀物。赐妻张从赐临终言,死后亲刳腹,视五藏悉糜碎。以张忍行刳剖,赐子副又不禁止,论妻伤夫,五岁刑;子不孝父母,弃市,并非科例。三公郎刘勰议:"赐妻痛往遵言,儿识谢及理,考事原心非存忍害,谓宜哀矜。"顾顗之议以为:"妻子而行忍酷,不宜曲通小情。谓副为不孝,张同不道。"诏如顗之议。

  《隋书》曰:斐蕴授御史大夫,与斐矩、虞世基参掌机密。蕴善候伺人主微意,若欲罪者,则曲法顺情,锻成其罪;所欲宥者,则附从轻典,因而释之。是后大小之狱,皆以付蕴,宪部大理莫敢与夺,必禀进止,然后决断。蕴亦机辩,所论法理,言若悬河,或重或轻,皆由其口,剖析明敏,时人不能致诘。

  又曰:斐政为少司宪,用法宽平,无有冤滥。囚徒犯极刑者,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。至冬,将行决,皆曰:"斐大夫致我於死,死无所恨。"其处法详平如此。

  又曰:郎茂除卫国令。时有系囚二百,茂亲自究审,数日释免百馀人。历年辞讼,不诣州省。魏州刺史元晖谓茂曰:"长史言卫国民不敢申诉者,畏明府耳。"茂进曰:"民犹水也,法令为堤防。堤防不固,必致奔突,荀无决溢,使君何患哉?"晖尾馛应之。

  又曰:于仲文字次武,为安固太守。始州刺史屈突尚,宇文护之党也,先坐事下狱,无敢绳者。仲文至郡,穷治,遂竟其狱。蜀中为之语曰:"明断无双有于公,不避强御有次武。"未几,徵为御正下大夫。

  又曰:梁敬贞,大业之世为大理司直。时帝欲成光禄大夫鱼俱罗之罪,令敬贞治其狱,遂希旨陷之极刑。未几,敬贞有疾,见俱罗为之厉,数日而死。

  《唐书》曰:贞观初,太宗谓侍臣曰:"死者不可再生,用法务从宽恕。古人云:'卖棺者愿岁之病,非憎于人,利棺之售耳。'今司覆一狱,必求深刻,欲成其考课,作何道理?令得平允。"侍中王珪曰:"俱任公正善人为法官,若断狱允当,则增秩赐金,如此则奸伪息矣。"太宗曰:"古者断狱,必讯於三槐九棘之官,今三公九卿是也。今后大辟罪结正,更取公卿议之。"如是四年,断死刑二十九人,天下几致刑措矣。

  又曰: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,不解珮刀入东上閤门,待罪。仆射封德彝议云:"监门校尉不之觉,罪当死;无忌误带刀入,罚铜二十斤。"从之。大理卿带胄执奏曰:"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入同为误耳。臣子之於尊极不得称误。准律云:'供御汤药饮、舟船误不知律者皆死。'陛下若录其功,非宪司所决;若当据法罚铜,未为得理。"太宗嘉之,免校尉死。

  又曰:李日知,天授中迁司刑丞。时用法严急,日知独宽平,无冤滥。尝免一死囚,少卿胡元礼断请煞之,与日知往复至於数四。元礼怒曰:"元礼不离刑曹,此囚终无生理。"答曰:"日知不离刑曹,此囚终无死法。"竟以两状列上,日知果直。

  又曰:润州刺史窦孝谌妻庞氏为奴诬告,云夜解祈福。则天令给事中薛季昶鞠之。季昶断链成其罪,庞氏坐斩。侍御史徐有功执论:"庞氏罪不至死。"季昶又劾有功党恶逆。法司结刑,有功当弃市。方视事,令史垂泣以告。有功曰:"岂吾独死,诸人长不死耶?"乃徐起而归。则天览法司所劾,召有功诘之曰:"卿此断狱,失出何多耶?"对曰:"失出,臣下之小过;好生,圣人之大德。愿陛下舍小过,弘大德,则天下幸甚。"则天默然。庞氏竟减罪,流于岭表。

  又曰:杜景佺为司刑丞,天授年,与徐有功、来俊臣、侯思正专理制狱。时人称云:"遇徐、杜丈必生,遇来、侯丈必死。"

  又曰:李勉为膳部员外,时关东献俘百人,诏并处斩。囚有仰天叹者,勉偶过,问之,对曰:"某被胁制守官,非逆者。"勉哀而上言曰:"无恶未殄,遭点污者半天下,皆欲澡心归化。若尽煞之,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。"肃宗遽令奔骑宥释,由是归化日至。

  又曰:颜贞卿为监察御史。五原有冤狱,久不决,贞卿至辩之。天方旱,狱决,乃雨。郡人呼之为御史雨。

  又曰:宝历中,京兆人有姑以小过鞭妇至死者,府上其狱。刑部郎中窦参断合偿死。刑部尚书柳公绰议曰:"尊殴卑非斗,且其子在,以妻而戮其母,非教也。"竟以公绰之议,得减死。

  又曰:窦参为奉先尉,县人曹芬隶北军,素凶暴,与弟殴其女弟,芬父救之不得,遂投井死。参捕理芬兄弟,当死。众官皆请俟免丧。参曰:"子因父生,父由子死。若以丧延罪,是煞父不坐也。"皆正其罪而煞之。一县皆伏。

  又曰:德宗於朝堂别置三司,以决庶狱,辩争者辄击登闻鼓。斐谞上疏曰:"夫谏鼓谤木之设,所以达幽枉,延直言。今轻猾之徒,援桴鸣鼓,始动天听,竟因纤微。若然者,安用吏理乎?"上然之,悉归有司。

  《风俗通》曰:南郡谳女子何侍为许远妻,侍父何阳素酗酒,从远假求,不悉如意,阳数骂詈。远谓侍:"汝翁复骂者,吾必挝之。"侍曰:"共作夫妻,奈何相辱?揣我翁者搏若母矣。"其后阳复骂,远遂揣之。侍因上堂搏姑耳再三。下司徒鲍宣,决事曰:"夫妻,所以养姑者也。今婿自辱其父,非姑所使。君子之於凡庸,不迁怒,况所尊重乎,当减死论。"

  又曰:赵相汝南李统,为冀牧阮况奏统耳目不聪,掖殊职任。无几,冀州有疑狱,章帝问统,统处当克厌上心。帝曰:"君大聪明,刺史不亲郎君耳。"即日免况,拜统侍中。

  董仲舒《决狱》曰: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,丙以珮刀刺乙,甲即以杖击丙,误伤乙。甲当何论?或曰:"殴父也,当枭首。"议曰:"臣硬馛父子,至亲也,闻其斗,莫不有怵怅之心。扶伏而救之,非所以欲诟父也。《春秋》之义,许止父病,进药於其父而卒。君子原心,赦而不诛。甲非律所谓殴父也。不当坐。

  又曰:甲夫乙将船,会海盛风,船没,溺流死亡,不得葬四月。甲母丙即嫁甲。欲当何论?或曰:"甲夫死未葬,法无许嫁。以私为人妻,当弃市。"议曰:"臣硬馛为《春秋》之义,言夫人归於齐,言夫死无男,有更嫁之道也。妇人无专刺恣擅之行,听从为顺。嫁之者归也。甲又尊者所嫁,尾迺衍之心,非私为人撇蘙。明於决事,皆无罪名。不当坐。"

  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
 

卷六百四十一 ◎刑法部七

 

  ○赃货

  《书·吕刑》曰:狱货非宝,惟府辜功,报以庶尤,(授狱非家宝也。惟聚罪之事,其报则以众人见罪也。)永畏惟罚。

  《尚书大传》曰:狱货非可乏也,然后宝之者,未能行其法者也。贪人之宝,授人之财,未有不授命以矫其上者也。亲下以欺上者,未有能成其功者也。

  又曰:太公之羑里见文王。散宜生遂之犬戎氏取美马,驳身朱鬛鸡目,之西海滨取白狐,青翰,之於氏取怪兽,之有参氏取美女之江淮之浦取大贝如车渠,陈於纣庭。纣曰:"非子罪也,崇侯也。"遂遣西伯伐崇。

  《传》曰: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,(刑侯,楚臣公巫臣子也。雍子亦楚人也。)久而无成。士景伯如楚,(土景伯,晋理官。)叔鱼摄理。韩宣子命断旧狱,罪在雍子,雍子纳其女於叔鱼,叔鱼蔽罪於邢侯。(蔽,断也。己具《决狱》门。)

  《左传·昭二十三》曰:叔孙婼如晋,晋人执之。范献子求货於叔孙,使请棺缮。(以求冠为辟。)取其冠法而与之两冠,曰:"尽矣。"(既送作冠摸法,又进二冠以与之,伪若不解其意也。)为叔孙故,申丰以货如晋。(欲行货免叔孙也。)叔孙曰:"见我,吾告汝所行货。"见而不出。(留申丰不使得出,不欲以货免。)

  又《昭二十八》曰:梗阳人有狱,魏戊不能断,以狱上。(上魏子。)其大宗赂以女乐,(讼者之大宗。)魏子将授之。魏戊谓阎没、女宽(二人,魏子之属大夫。)曰:"主以不贿闻於诸侯,若授梗阳人,贿莫甚焉。吾子必谏。"皆许诺。退朝,待於庭,馈入,召。比置,三叹。既食,使坐。魏子曰:"吾闻诸伯叔,谚曰:'当食忘忧。'吾子置食之间三叹,何也?"同辞而对曰:"或赐二小人酒,不饮食。馈之始至,恐其不足,是以叹;中置,自咎曰:'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?'是以再叹;及馈之毕,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,属厌而己。"献子辞梗阳人。

  《孔丛子》曰:子思言荀燮於卫君曰:"其才可将五百乘。"卫君曰:"吾知其才可将,然萜尝为吏,赋於民而食人二鸡子,故弗用也。"子思曰:"圣人官人,如大匠之用木,取所长,弃其短。君以二卵弃干城之将乎?"

  《汉书》曰:薛宣为冯翊太守,池阳令举廉吏狱掾王立,府未及召,闻立授囚家钱。宣责让县,县案验狱掾,乃其妻独授系者钱万六千,授之再宿,立实不知,惭恐自煞。宣闻之,移书池阳曰:"县所举狱掾王立,家私授赇而立不知,煞身以自明,诚廉士,甚可闵惜。其以府决曹掾书立之柩,以显其魂。"

  又曰:王温舒为右辅,行中尉。岁馀,会宛军发,(发毙蕙大宛也。)诏徵豪吏。温舒匿其吏华成,及人有变告温舒授员骑钱,他奸利事,罪至族,自煞。其时两弟及婚家亦各自坐他罪而族。光禄勋徐自为曰:"悲夫,古者有三族,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族乎?"(温舒与弟同三族,而两妻家各一,故作五也。)温舒死,家累千金。

  谢承《后汉书》曰:种暠为益州刺史,时永昌太守铸黄金为文蛇,以献梁冀。暠纠发逮捕,驰传上言,而三府畏懦,不敢案之。冀由是衔怒於暠。

  华峤《后汉书》曰:曹暠灵帝时赂中官,及输西园钱一亿万,故位至太尉。

  袁山松《后汉书》曰:皇甫嵩字义贞,定安朝那人。善用兵,饮食必先将士,然后乃安。兵曹有授赂者,嵩曰:"公素廉,必资乏也。"乃出钱赐之。吏惭而自煞。由是众皆乐为致死。

  范晔《后汉书》曰:欧阳歙字正思,乐安千乘人。为大司徒,坐在汝南赃罪万馀,发觉下狱。诸生守阙为歙求哀者千馀人,至有髡剃者。子年十七,闻狱当断,驰之京,行到河内获嘉县,自系上书,求代歙死。书奏,而歙己死狱中。

  又曰:李应迁河南尹,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,赃罪狼籍,郡舍溷轩有奇巧,乃载之以归。应表欲治其罪,元群行赂宦竖,应反坐输作左校。

  又曰:蔡衍字孟喜,汝南项人也。迁冀州刺史,劾河间相曹鼎赃罪千万。鼎者,中常侍腾之弟也。腾使大将军梁冀为书请之,衍不答。鼎竟坐输作左校。

  《后魏书》曰:郑义为兖州,性贪吝,政以贿成。有饷羊,西门授入,东门卖之。

  又曰:崔光韶迁廷尉卿,时秘书监祖莹以赃罪被堇,光欲置之重法。太尉阳城王徽,吏部尚书李神隽皆为莹求宽,光韶正色曰:"朝贤执事,於舜之功未闻有一,如何反为罪人言乎?"

  《北史》曰:后魏就德于营州反,使尚书卢同往讨之,败而还。属侍中穆绍与元顺侍坐,因论之。同先有近宅与绍,绍颇欲为言。顺勃然曰:"卢同终将无罪。"太后曰:"何得如侍中之言?"顺曰:"同好宅与要势侍中,岂有罪也?"绍惭,不敢复言。

  《唐书》曰:太宗即位,务止奸忒。风闻诸曹案典多不授赂,乃遣左右试以财物遗之有司。门下令吏授馈绢一匹,太宗怒,将煞之。斐矩进谏曰:"此人授赂,诚合重诛。但陛下试之,即行极法,所谓陷其入罪,恐非导德齐礼之义也。"太宗纳之。

  又曰:开元十年,武强令斐景仙犯乞取赃积绢五千匹,事发,景仙逃走。吏捕得之,玄宗怒,命集众决煞。大理卿李朝隐奏曰:"斐景仙缘是乞赃,犯不至死。又景仙曾祖故司空寂往属缔构,首豫元勋,载初年中家陷非罪,凡有兄弟皆被诛夷,惟景仙独存。今见承嫡。据赃未当死坐,有犯犹入议条。十代宥贤,功多宜录。一门绝祀,情或可哀。"诏不许。朝隐复奏曰:"有断自天,处之极法。生煞之柄,人主合专;轻重有条,臣下当守。枉法者枉理而取十五匹,便抵死刑;乞取者因乞为赃数千匹,止当流坐。今以乞取得罪处斩刑,后枉法当科欲何罪?臣所以为国惜法,期守律文。"诏令减死一等,杖一百,流于岭南。

  又曰:牛僧孺为御史。长庆元年,宿州刺史李直臣坐赃当死。直臣赂中贵人为之伸理,僧孺坚执不回。穆宗面喻之曰:"直臣事虽失,此人有经度才,可委之边任,朕欲贷其法。"僧孺对曰:"凡人之才,止于持禄取容耳。帝王立法,束缚奸雄,正为才多者。禄山、朱泚以才过人浊乱天下,况直臣小才,又何屈法哉?"

  又曰:山南东道节度使柳公绰自京赴镇,行部过邓县。县吏二人犯法在狱,一人纳贿,一吏舞文。县令以公绰持法,犯赃丈必不免。及过款公绰,断曰:"赃吏犯法,法在;奸吏坏法,法亡。"遂煞舞文。未下车而襄汉大治。

  又曰:李石用金部员外郎韩益判度支,案益坐赃系台,石奏曰:"臣以李益晓钱穀,录用之,不谓贪猥如此。"帝曰:"宰相但知人则用,有过则惩。卿所用人,且不掩其恶,可谓至公。"

  《三辅决录》曰:马融为南郡太守。二府以融在郡贪浊,授主记掾歧肃钱四十万,融子强又授吏白向钱六十万、布三百匹,以肃为孝廉、向为主簿。又坐失大将军梁冀,竟髡徙朔,方自刺不死,得赦还,拜议郎。

  《锺离意别传》曰:显宗以意为尚书。时交趾太守坐赃千金,徵还,付法。以资物簿入大司农,诏班赐群臣。意得珠玑,悉以委地,不拜赐。帝怪而问其故,对曰:"臣闻孔子忍渴於盗泉之水,曾参回车於圣母之闾,恶其名也。此赃秽之宝,诚不敢拜授。"帝嗟叹曰:"清乎尚书之言!"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。

  ○罪

  《书·舜典》曰:流共工于幽州,放驩兜于崇山,窜三苗于三危,殛鲧于羽山。四罪而天下咸服。

  又《汤誓》曰:有夏多罪,天命殛之。殛,诛也。

  又《泰誓》曰:予克授,非予武。惟朕文考无罪,授克予,非朕文考有罪,惟予小子无良。

  《韩诗外传》曰:齐景公之时,民有得罪於景公者。景公大怒,缚置之殿下,召左右支解之。晏子左手持头,右手磨刀,仰面而问曰:"古者明王每支解人,不审从何支始也?"景公离席曰:"纵之,罪在寡人。"

  《礼》曰: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,曾子吊之曰:"吾闻之,朋友丧明则哭。"曾子哭。子夏亦哭,曰:"天乎,予之无罪也。"曾子怒,曰:"商!"汝何无罪?吾与汝事夫子於洙泗之间,退而老於西河之上,使西河之民疑汝於夫子,尔罪一也;丧尔亲,使民未有闻焉,尔罪二也;丧尔子而丧尔明,尔罪三也。汝何无罪与?"子夏投其杖而拜之曰:"吾过矣,吾过矣。"

  《传》曰:秦伯素服郊次,向师而哭曰:"孤违蹇叔,以辱二三子,孤之罪也。不替孟明,孤之过也。"

  又曰:潞子婴儿之夫人,晋景公娣也。酆舒为政而煞之,又伤潞子之目。晋侯将伐之,大夫皆曰:"不可。酆舒有三隽才。"(隽,绝异。言有艺胜人者三也。)伯宗曰:"必伐之。路有五罪:不祀,一也;嗜酒,二也;弃仲章而夺黎氏地,三也;(仲章,狄贤人。黎氏,黎侯也。)虐我伯姬,四也;伤其君目,五也。怙其才而不以茂德,滋益罪也。"

  又曰:卫献公使祝宗告亡,且告无罪。(告宗庙也。)定姜曰:"有罪若何告无罪?舍大臣而与小臣谋,一罪也;先君有冢卿,以为师保而蔑之,二罪也;余以巾栉事侍先君,而暴妾使余,三罪也。告亡而己,无告无罪。"

  又曰:吴公子札自卫过晋,将宿於戚,闻钟声焉。曰:"异哉,吾闻之,'辩而不德,必加於戮矣。'夫子获罪於君,是以在此,惧犹不足,而又何乐?"

  又曰:郑公孙黑将作乱,子产使吏数之曰:"伯有之乱,以大国之事,而未尔讨也。尔有乱心无厌,国不汝堪。专伐伯有,而罪一也;昆弟争室,而罪二也;董隧之盟,汝矫君位,而罪三也。有死罪三,何以堪之?"

  又曰:陈侯之弟招煞太子偃师,罪在招也。楚人执陈行人于徵师煞之,罪不在行人也。

  《论语·公冶长》曰:子谓公冶长可撇蘙。虽在缧绁之中,非其罪也。以其兄之子妻之。

  又《尧曰》曰:朕躬有罪,尾馛万方。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。

  《孝经》曰:五刑之属三千,而罪莫大於不孝。

  《家语》曰:孔子曰:"大罪有五,而煞人为下。逆天地者罪及五世,诬文武者罪及四世,逆人伦者罪及三世,诬鬼神者罪及二世,手煞人者罪止其身。"

  又曰:孔子曰:"大夫之罪在五刑之域者,闻有谴发,(谴,让也。发,始发露也。)则白冠牦缨,盘水加剑,造于阙而自请罪,君不使有司执缚牵掣而加之也。其有大罪者,闻命则北面再拜,跪而自裁,君不使人捽引而刑煞之也。大夫自取之耳。吾遇子有礼矣。"

  《史记》曰:范雎盛帷帐,侍者甚众,须贾。贾顿首言死罪,曰:"贾不意君能致於青云之上,惟君死生之。"范雎曰:"汝罪有几?"曰:"擢贾之发,以续贾之罪,尚未足也。"

  《汉书》曰:惠帝二年制曰:"今法有诽谤炎茉之罪,是使众臣不敢尽情,而上无由闻过失也。将何以来远方贤良?其除之。"

  又曰:南越反,上复欲使杨业将,为其伐前劳,以书敕责之:"将军非有斩将搴旗之实也,焉足以骄太哉?前破番禺,捕降者以为虏,掘死人以为获,是一过也;建德、吕嘉(建德,他孙也。吕嘉,他相也。)逆罪不容於天,将军拥精兵不穷追,超然以东越为援,是二过也;士卒暴露连岁,朕为朝会不置酒,将军不审其勋劳,而造佞巧请乘传行塞,因用归家,怀银黄,垂三组,夸乡里,三过也;失期内顾,以道恶为解,失尊之序,是四过也。"

  《后汉书》曰:荆州刺史赵凯诬奏杨旋实非身破贼,而妄有其功,遂槛车徵旋,防禁严密,无由自讼。乃噬粉出血,书衣为章,具陈破贼形势,及言凯所诬状,潜令亲属诣阙通。诏书原旋拜议郎,凯反授诬人之罪。

  《宋书》曰:孔琳之为御史中丞,明宪直法,无所屈挠。奏尚书令徐羡之亏违宪典。时羡之领扬州刺史,琳之弟璩之为中从事,羡之使璩之解释琳之,使寝其事。琳之不许曰:"我触忤宰相,正当罪止一身。汝必不应从坐,何须勤勤耶?"自是百尞震肃,莫敢犯禁。

  《北史》曰:贺若弼有罪,在禁所,咏诗自若。上数之曰:"人有性善行恶者。公之为恶乃与行俱,有三太猛:嫉妒心太猛,自是非人心太猛,无上心太猛。昔在周朝,己教他儿子反,此心终不能改。"

  《唐书》曰:高祖诏曰:"朕自起义晋阳,遂登皇极,经纶天下,实仗群才。尚书令秦王、尚书右仆射寂,或契合元谋,或同心运始,并蹈义轻生,捐技撼节,艰辛备履,金石不移。论此忠勤,礼宜优异,官爵之荣,抑惟旧典,勋贤之义,宜有别恩,其罪非叛逆,可听恕一死。"

  《说苑》曰:辠禹出,见罪人,下车问而泣。左右曰:"王何为痛之至於此?"禹曰:"尧舜之民,皆以尧舜之心为心。今寡人为君,百姓各以其心为心,是以痛之也。"

  《风俗通》曰:字为自辛,令其辛苦忧之也。秦皇以为字似皇,改为罪。

  《语林》曰:王子敬疾笃,兄弟劝令首罪。答曰:"无所应首,惟遣郗家女以为恨。"

  《杂五行书》曰:皋陶以壬辰日死,不扣坷罪人成罪也。

  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
 

卷六百四十二 ◎刑法部八

 

  ○囚

  《易·坎卦》曰:上六,系用徽犍黑,寘于丛棘,三岁不得,凶。(险陗之极,不可升也。严法峻整,难可犯也。宜其囚执置于思过之地。)

  《书·武成》曰:释箕子囚,封比干墓。

  又《泰誓》曰:屏弃典刑,囚奴正士。(屏弃常法而不顾,箕子正谏而以为囚奴。)

  又《康芫》曰:要囚,服念五六日,至幼僧时,丕蔽要囚。(要囚,谓察其要囚辞以断狱,既得其辞服,应思念五六日,至於十日,至于三月,乃大断之。言必反覆思念重刑之至也。)

  《诗·泮水》曰:矫矫虎臣,在泮献馘。淑问如皋陶,在泮献囚。(囚,拘也。僖公既伐淮夷,而反在泮宫,使武臣献馘,又使善听狱之吏如皋陶者,献囚,言伐有功,所以任者,得其人也。)

  《周礼·秋官上》曰:掌囚,掌守盗贼凡囚者。(凡囚者,谓非盗贼,自以他罪拘者也。)

  《礼·月令》仲夏,小暑至,挻重囚,出轻系。(挻犹宽也。重囚宽之,至秋方决轻,轻系出而舍之也。)

  《传·庄公》曰:乘丘之役,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,公右歂孙生搏之。宋人请之,宋公靳之,曰:"始吾敬子。今子鲁囚也,吾不敬子矣。"

  又曰:晋襄公缚秦囚,使莱驹以戈斩之。囚呼,莱驹失戈,狼瞫音审。取戈以斩囚,遂以为右。

  又曰:郑公子归生授命于楚,伐宋。宋华元、乐吕御之。战于大棘,宋师败绩,囚华元,获乐吕。

  又曰:晋侯观于军府,见锺仪,问之曰:"南冠而絷者,谁也?"(南冠,楚冠也。絷,拘系也。)有司对曰:"郑人所献楚囚也。"使税之,召而吊之,再拜稽首。问其族,对曰:"伶人也。"公曰:"能乐乎?"对曰:"先父之职官也。敢有二事?"使与之琴,操南音。公曰:"君王何如?"对曰:"非小人之所得知也。"固问之,对曰:"其为太子也,师保奉之,以朝于婴齐,而夕于侧也。(婴子齐,令丑子重也。侧,司马子反也。言其尊卿敬志也。)不知其他。"公语范文子,文子曰:"楚囚,君子也。君盍归之,使合晋楚之成?"公从之。

  又曰:楚子侵郑,郑皇颉戍之,出与楚师战,败。穿封戍囚皇颉,公子围与之争之,(公子围,共王子灵王也。)正於伯州犁。(正,典直也。)伯州犁曰:"请问於囚。"乃立囚。伯州犁曰:"所争,君子也,其何不知?"上其手曰:"夫子为王子围,寡君之贵介弟也。"(介,大也。)下其手曰:"此子为穿封戍,方城外之县尹也。谁获子?"(上下手以道囚意。)囚曰:"颉遇王子,弱焉。"(弱,败也,言为王子所得也。)戍怒,抽戈逐王子围。

  又曰:卫侯如晋,晋人执而囚之于士弱氏。(士弱,晋主狱大夫也。)

  又曰:纣囚文王七年,诸侯皆从之囚。纣于是乎惧而归。

  《史记》曰:孟尝君入秦,秦王欲留之。人或说相秦必先齐而后秦,秦其危矣。於是秦昭王乃囚孟尝君。

  《汉书》曰:隽不疑为京兆尹,每行县录囚徒,不疑多有所平反。母喜笑,为饮食,语言异於他时。或无所出,母怒,为之不食。故不疑为吏,严而不残。

  又曰:吕后为皇太后,乃令永巷囚戚夫人。

  又《天文志》曰:有勾圆十五星属杓,曰贱人之牢,牢中星实则囚多,虚则囚出。

  又曰:王章下廷尉狱,妻子皆系。小女年十二,起号哭曰:"平常狱上夜,呼囚数常至九,今八而止。我君素刚,先死丈必君。"果死。

  又曰:萧育当系,乃欲弃官,按珮刀曰:"萧育,杜陵男子,何诣曹也?"

  《东观汉记》曰:和熹邓后称制,京师旱,自三月至五月,太后幸洛阳寺,省庶狱举冤。囚徒杜洽不煞人,自诬,被掠羸困,便与见,畏吏,不敢白。吏将去,举头若有言。太后察视,觉之,即呼还,问状,遂得申列,即时收令下狱抵罪,尹左迁。行未还宫,澍雨大降。

  又曰:和帝永元六年七月,京师旱。幸洛阳寺录囚徒,举冤狱。未还宫而澍雨。

  又曰:马援为郡督邮,送囚至府。囚有重罪,援哀而纵之,亡命北地,遇赦留。

  《后汉书》曰:陆续字智初,会稽吴人也。太守尹兴辟为郡门下掾。是时,楚王英谋反,阴天疏下善士。及楚事觉,显宗得其录,有尹写墅,乃征兴诣廷尉狱。续与主簿梁弘及掾史五百馀人诣洛阳诏狱,续母远至京师,觇候消息。狱事持急,无缘与续相闻,母但作馈食,付门卒以进之。对食悲泣,不能自胜。使者怪而问其故。续曰:"母来不得相见,故但使泣耳。"使者大怒,以为门吏通传意气,将召案之。续曰:"因食饷羹,识母所自调和,故知来耳,非人告也。母尝截肉,未尝不方,断葱以寸为度,是以知之。"

  《魏志》曰:太祖征刘备,先遣贾逵至斜谷视形势,道逢水衡载囚数十车。逵以运急,辄载重者一人,皆放其馀。太祖善之。

  《晋书》曰:曹摅为临淄令,狱有死囚。岁夕,摅行狱,愍之曰:"卿等不幸至此非所,如何?新岁人情所重,岂欲暂见家耶?"众囚皆泣曰:"若得暂归,死无翰蘙。"摅悉开狱出之,克日令还。掾吏固争,咸谓不可。摅曰:"此虽小人,义不见负。自为诸君任之。"至日,相率而还,并无违者。一县叹服,号曰圣君。

  《北史》曰:后魏元丽拜雍州刺史,为政严酷,吏人恶之。其妻崔氏诞一男,丽遂出州狱囚死及徙流案未由台者,一时放免。

  《宋书》曰:王志累迁宣城内史,清谨有恩惠。郡人张倪、吴庆争田,经年不决。志到官,父老相谓曰:"王府君有德政,吾乡里乃有如此争。"倪、庆因相携请罪,所讼地遂成闲田。后为东阳太守,郡狱有重囚十馀。冬至日,悉遣还家,过节皆反,惟一人失期。志曰:此自太守事,主者勿忧。明旦,果至,以妇孕。吏人又益叹服之。

  又曰:谢方明为骠骑长史,理南郡。年终,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,悉放归家使过正,三日还到,罪重者二十馀人,纲纪己下,莫不疑惧。时晋陵郡送故主簿弘季咸、徐寿之并随在西,固谏,以为昔人虽有事,或是记籍棺茉,且当今人情簿,不可以古义相许。方明不纳,一时遣之。囚及父兄并惊喜涕泣,以为就死无恨。至期,有重罪二人,其一醉不能归,逮二日反。馀一囚十日不来,五官朱千期请见自讨之。方明知为囚事,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,囚当自反。囚寮翰墟里,不能自归。乡村责让,率领将送意常逃者。远近叹服焉。

  《北齐书》曰:梁湘东王绎遣世子方诸出镇郢州,颜之推常管记室。值侯景陷郢,之推被执,频欲煞之,赖其行台郎中王则屡护救免,囚送建邺。

  《北史》曰:萧捴入周,为上州刺史,为政以礼让为本。尝至元日,狱中囚系悉放归家,听三日然后赴狱。主者争之,捴曰:"昔王长、虞延见称前史,吾虽寡德,窃怀景行,以之获罪,弥所甘心。"诸囚荷恩,并依限而至。吏人称其惠化。

  《陈书》曰:张种以外戚赐无锡嘉兴县秩。尝於无锡,见有重囚在狱,天寒,呼囚曝日,遂失之。陈文帝闻之,笑而不责。

  《南史》曰:吉翰迁豫州梁郡诸军,时有死罪囚,典签意欲活之,因翰入閤斋呈事,翰省说语,令且去,明可更呈,典签不敢复入。呼之乃来,取昨所呈事。视讫,谓曰:"卿意当欲宥此囚死命,昨於斋坐,见其事,亦有心活之。但此囚罪重,不可全贷。既欲加恩,卿便当代任其罪。"因命左右收典签,付狱煞之,原此囚生命。

  《唐书》曰:韦仁寿,隋大业末为蜀郡法司书佐,狱无冤囚。其有得罪者,临将就戮,犹西向为仁寿礼佛而死。

  又曰:太宗亲录囚徒,多所原宥。见死罪者,悯之,放归于家,限至来秋即戮。乃敕天下死囚,皆放令入京,并依期而集。於是天下死罪囚三百九十人皆释禁,自至朝堂,不劳督领,一无逃散。太宗感其奉法,竟尽赦之。

  又曰:高宗遵贞观故事,务在恤刑。尝问大理卿唐临在狱系囚之数。临对曰:"见囚五十馀人,惟二人合死。"上以囚数少,甚喜。

  又曰:吕元应为蕲州刺史,颇着恩信。尝岁终阅郡囚,囚有自告者曰:"某有父母在,明日元正,不得相见。"因泣下。元应悯焉,尽脱其械纵之,与为期。守吏曰:"贼不可纵。"元应曰:"吾以忠信待之。"及期,无后到者。由是群盗感义,相引而去。

  韩子曰:温人入周,周不内。问之曰:"客耶?"对曰:"主人也。"问其巷而不知也。吏曰:"囚之。"君使人问之曰:"子非周人也,而自谓非客,何也?"对曰:"臣少也诵《诗》云:'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'今君天子,则我天子臣也。"

  《淮南子》曰:拘囹圄者,以日为修。当市死者,以日为短。

  《吴越春秋》曰:吴王拘越王句践与大夫范蠡於石室,吴王疾,越王谓太宰嚭曰:"囚臣请一见问疾。"太宰入言,吴王乃见越王也。

  《列女传》曰:严延年为河南太守,河南号曰屠伯。(以其刑煞为主。若屠者也。)其母尝从东海来,欲就延年。昆洛阳,適见报囚。(所执决刑戮之囚也。)母大惊,便周骷亭,不肯入府。

  《会稽典录》曰:盛吉拜廷尉。吉性多仁恩,务在哀矜。每至冬月,罪囚当断,夜省刑状。其妻执烛,吉持笔,夫妻相向垂泣。妻尝谓吉曰:"君为天下执法,不可使一人滥罪。"

  《太公金匮》曰:文王问太公曰:"天下失道,忠谏者死。予子伯邑考为王仆御,无故烹之,囚予於羑里,以其羹歠予。"

  《风俗通》曰:囚,遒也,言辞穷得罪诛遒也。礼:罪人寘诸圆土,故囚字为口中人,此其象也。

  《陈留耆旧传》曰:虞延除细阳令,每至岁时伏腊,辄休,遣囚各归家。囚并感其恩,应期而还。

  韩阳《天文要集》曰:流星入昴,贵人有系囚也。

  《论衡》曰:李子长为政,欲知囚情。以梧桐为人,象囚之形,凿地为陷,卧木囚其中。罪正者木囚不动,冤侵夺者木囚动出。不知囚之精神着木人耶?将天神之气动木囚也?

  ○徒

  《史记》曰:秦始皇至湘山,逢大风,不得渡。上问博士曰:"湘君何神?"对曰:"尧女舜撇蘙。死而葬此。"始皇大怒,使刑徒三千伐湘山树,赭其山上。

  又曰: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,徒多道亡。自度比至多亡之,到丰西泽中,止饮,夜乃解纵所送徒曰:"公等皆去,吾亦从此逝矣。"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。

  《汉书》曰:匈奴侵寇,王莽大募天下囚徒,拇墅曰猪突犭希勇。(服虔曰:突者,逐也。惟触突人,故取以为喻也。)

  范晔《后汉书》曰:尚书郎张俊自狱中上书讼罪,而俊狱己报廷尉。将出穀门,临行刑,邓太后诏驰骑,以减死论。俊上书谢曰:"孤恩负义,自陷重刑。请断竟讫,无所复望。廷尉鞠遣,刀斧在前,棺絮在后,魂魄飞扬,形容己枯。陛下圣泽,以臣尝在近密,识其状貌,复其眼目,留心曲虑,特加偏覆。丧车复还,白骨更肉,披棺发椁,起见白日。天地父母,能生臣俊,不能使臣俊当死复生。陛下德过天地,恩重父母,诚非臣俊破碎骸骨,举宗腐烂,所报万一。臣俊徒也,不得上书,不胜去死就生,惊死勇跃,冒昧拜章。"世皆哀其文。

  《魏略》曰:人得崔琰书,以裹帻笼,持其笼行都道中。时有与琰宿不平者,遥见琰名着帻笼,从而视之,遂白太祖,以为琰腹诽心谤,乃收付狱,髡刑输徒。前所白琰者又白云:"琰为徒,虬须直视,心似不平。"太祖亦以为然,遂欲煞之。

  又曰:王陵字彦云,太原人。凌为发干长,遇事,髡刑五年,当道扫除。时太祖下车,过问:"此何徒?"左右以状对。太祖曰:"此所坐亦公耳。"於是选为骁骑主簿。

  《三国典略》曰:太原公洋之赴晋阳也,阳休之劝崔季舒曰:"一日不朝,其间容刀。"季舒性好声色,心在闲放,遂不请行,欲恣其淫乐。司马子如等缘宿憾,乃奏暹及季舒过状,各鞭二百,徒於马城,昼则供役,夜置地牢。

  《琐语》曰:晋冶氏女徒病,弃之。舞嚚之马僮饮马而见之,病徒曰:"吾良梦。"马僮曰:"汝奚梦乎?"曰:"吾梦乘马如河汾三恚币愿嫖瑜亍!舞嚚自往视之曰:"尚可活,吾买汝。"答曰:"既弃之矣,犹未死乎?"舞嚣曰:"未。遂买之。"至舞嚚氏而疾有间,而生荀林父。(《神翼记》又载之。)

  《锺离意别传》曰:司徒侯霸辟意署议曹掾,以诏书送囚徒三百馀人到河北连阴。冬盛寒,徒皆贯连械,不复能行。到弘农县,使令出见钱为徒作襦袴,各有升数。令对曰:"被诏书,不敢妄出钱。"意曰:"使者奉诏命,宁私行耶?"出钱使上尚书,使者亦当上之。"光武皇帝得上状,见司徒侯霸曰:"所使吏何乃仁恕用心乎?诚良吏也。"襦袴既且悉到,前县给赐糜粥。后谓徒曰:"使者不忍善人婴刑,饥寒感恻於心。今以得衣矣,欲悉解善人械桎,得逃去耶?"皆曰:"明使君哀徒,恩过慈父,身成灰土,不敢逃亡。"意复曰:"徒中无欲归候亲者耶?"其有节义名者五六十人,悉解械桎,先遣之,与期日会作所,徒皆先期至也。

  刘桢《京口记》曰:有龙目湖,秦始皇东游,观地势,曰有天子气。使赭衣徒三千人凿此中间长冈授飨,因改名为丹徒。

  《风俗通》曰:徒不上墓,说新遭刑罪,原解者不可以上墓祠祀,令人死亡。谨案《孝经》:身体发肤,授之父母。曾子病困,启手足以归全也。今遭刑者髡首剔发,身被加笞,新出狴犴,臭秽不洁。凡祭祀者,孝子致斋,贵馨香如亲存也。时见子被刑,心有恻怆,缘生事死,恐明不歆承,当不上能鼹。

  郭子曰:刘道贞尝为徒,扶风王司马骏以五匹布赎之。既而用为从事中郎,当时以为美谈。

  孔融《肉刑论》曰:今之洛阳道桥作,徒囚於厮役十死一生。故国家常遣三府请诏,月一案行。又置南甄官使者,主养病徒,仅能存之。语所谓"洛阳豪徒韩伯密,加笞三百不中一,髡头至耳发诣膝"。此自为刑,非国法之意。

  ○徒作年数

  《周礼·秋官上·大司寇》曰:以嘉石平罢民,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於法,而害於州里者,桎梏而坐诸嘉石,役诸司空。重罪旬有三日坐,期役;其次九日坐,九月役;其次七日坐,七月役;其次五日坐,五月役;其下罪三日坐,三月役;使州里任之,则宥而舍之。

  又《秋官上》曰:司圆掌收教罢民。凡害人者,弗使冠饰,而加明刑焉,任之以事而收教之。能改者,上罪三年而舍,中罪二年而舍,下罪一年而舍。其不能改,出圆土者煞。

  《汉书》曰:罪人狱己决,完为城旦舂,满三岁为鬼薪、白粲。(应劭注曰:鬼薪,为宗庙取薪。白粲,泽水使正白。)鬼薪、白粲一岁,为隶臣妾;隶臣妾一岁,免为庶人。

  《晋律》曰:髡钳,五岁刑,笞二百,(若诸士诈伪,将吏越武帝垣,兵守逃归家,兄弟保人之属,并五岁刑也。)四岁刑,(若复上闻入殿门上变事,漏露泄选举事,误发密事,殴兄娣之属,并四岁刑。)三岁刑,二岁刑。(二岁刑减一等,入罚金。二岁以上至五岁刑,皆耐罪。若越城作奔,走马众中,有挟天文图识之属,并为二岁刑。)

  张斐《律序》曰:徒加不过六,囚加不过五,(罪己定为徒,未定为囚。)累作不过十一岁。(五岁徒犯一等加六岁,犯六等加为十一岁作。)累笞不过千二百。(五岁徒加六等,笞一千二百。)

  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
 

卷六百四十三 ◎刑法部九

 

  ○狱

  《释名》曰:狱,确(胡角切。)也。言确人情伪也。又谓之牢,言所在坚牢也。又谓之圆土,言筑土表墙,其形圆也。又谓之囹圄,囹,领也,圄,御也,领录徒囚禁御之也。

  《急就篇》曰:皋陶造狱。

  《说文》曰:狱谓之牢。

  《易》曰:泽上有风中孚,君子以议狱缓死。

  又曰:山下有火贲,君子以明庶政,无敢折狱。

  又曰:山上有火旅,君子以明慎用刑,而不留狱。

  《诗·小宛》曰:哀我填寡,宜岸宜狱。(岸,赤狱,乡亭之系曰犴也。)

  《诗含神雾》曰:杓为天狱,主天煞也。

  《礼》曰:孟春之月,命有司省囹圄、去桎梏、止狱讼。孟秋之月,命有司修法制、缮囹圄、具桎梏。郑玄注曰:囹圄,所以禁守,系者则令之别狱矣。

  《周礼·秋官·司寇》曰:以圆土聚教罢民。(圆土,狱城也。)

  《春秋元命苞》曰:为狱圆者,象斗还合。宋均注曰:作狱圆者象斗运。

  《国语》曰:温之会,晋人执卫成公归之于周。晋侯将煞之,王曰:"不可。夫政自上下也,上作政而下行之不逆,故上下无怨。今叔父作政而不行,无乃不可乎?(不行,谓不顺也。)夫君臣无狱,(狱,讼也。无是非曲直狱讼之义也。)今元咺虽直,不可听也。君臣皆狱,父子将狱,是无上下也,而叔父听之,一逆矣。又为臣杀其君,安庸刑?布刑而不庸,再逆矣。一合诸侯而有再逆政,余惧其无后也。(在鲁僖三十年。无后,尾馛复合诸侯。)不然,余何私於卫侯?"晋人乃归卫侯。

  《史记》曰:赵高案治李斯。李斯拘执束缚,居囹圄中,仰天而叹曰:"嗟乎!悲夫不道之君,何可为计哉?"

  又曰:萧何卒,召曹参。参去,嘱其后相曰:"以齐狱市为寄,慎勿扰也。"

  又曰:周勃为丞相,十馀月,拇殊相就国。岁馀,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,绛侯勃自畏恐诛,常被甲,令家人持兵以见之。其后有上书告勃反,下廷尉。勃恐,不知置辞。吏稍侵辱之,勃以千金与狱吏。吏乃书牍背示之曰:以公主为证。公主者,孝文女也。勃子胜之尚公主,故狱吏教引为证。薄太后亦以勃无反事。文帝朝,太后以冒絮提文帝,曰:"绛侯绾皇帝玺,将兵於北军,不以此时反,今居一小县,顾反耶?"文帝使持节赦绛侯,复爵邑。绛侯既出,曰:"吾尝将百万军,然安知狱吏之贵也?"

  又曰:钩弋夫人得幸武帝,乃生昭帝。帝立,时年五岁,卫太子废。后上幸甘泉宫,命画工图画周公负成王,於是左右群臣知帝欲立少子。后数日,帝谴责钩弋夫人。夫人脱簪珥叩头,帝曰:"引持去,送掖庭狱。"夫人还顾,帝曰:"趣行,汝不得活。"夫人死云阳宫。时暴风扬尘,百姓感伤,使者持棺往葬之,封识其处。后帝闲居,问左右曰:"人言何?"左右对曰:"人言且立其子,何去其母乎?"帝曰:"然。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。往古国家所以乱者,由主少母壮也。女主独居骄蹇,淫乱自恣,莫能禁也。汝不闻吕后耶?"故诸为武帝生子者,无男女,其母无不谴死,岂可谓非贤圣哉?

  《汉书》曰:韩安国坐法抵罪,狱吏田甲辱安国。安国曰:"死灰独复不燃乎?"甲曰:"燃即溺之。"居无几,安国为梁内史,田甲亡。安国曰:"甲不就官,我灭尔宗。"田甲肉袒谢,安国叹曰:"公等足与治乎?"卒善遇之。

  又曰:孝宣帝初生,号曰皇孙。生数月,遭巫蛊事,收系郡邸。邴吉为廷尉监。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,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狱,系者轻重皆煞之。内谒者令郭攘夜至郡邸狱,吉拒关,使者不得入,皇曾孙赖吉得全。

  又曰:张汤,杜陵人。父为长安丞,出,汤为儿守舍。还,鼠盗肉,父怒汤,汤掘燻得鼠及馀肉,劾鼠掠笞,并取鼠与肉,具勇驾堂下。父见之文辞如老狱吏,大惊,遂使书狱。

  又曰:夏侯胜为议,不许宣帝尊武帝庙,下狱,及丞相长史黄霸坐不举劾,俱下狱。霸欲从胜授经,胜辞以罪死。霸曰:"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"胜贤其言,遂授之。系更再冬,讲论不怠。

  又曰:有罪当械者皆颂系。应劭注曰:颂者,容也。言见宽容,但处曹吏,不入狴牢。

  又曰:尹赏,钜鹿杨氏人。长安中奸多,闾里少年群辈史吏,授财报仇,相与探丸,得赤丸斫武吏,黑者斫文吏,白者主治丧。城中薄暮尘起,剽劫行者死伤横道。赏以三辅高弟选守长安令,治狱,穿地方深各数丈馀,乃以大石覆其口,名虎牢。轻薄恶子,鲜衣凶服被铠扞持刀兵者,捕得数百人内虎牢中。数日一发视,皆枕藉死,长安中遂无盗贼。

  又曰:《天文志》曰:勾圆十五星属杓,曰贱人之牢。星实则囚多,虚则开出。

  《续汉书》曰:范滂字孟博,坐系黄门北寺狱,吏谓曰:"凡坐系皆祭皋陶。"滂曰:"皋陶,贤者,古之直臣,知滂无罪,将理之上帝。如有其罪,祭之何益?"众人由此止也。

  又曰:武帝置中都狱官二十六所,世祖皆省,惟廷尉及洛阳有诏狱。

  又曰:虞诩字叔卿,陈留圉人。祖为狱吏,尝效于公之治狱。及诩生,经曰:"吾虽不及于公子孙至丞相,冀得为九卿。"故字诩曰叔卿。至尚书令。

  又曰:李业字距游,广汉人。王莽居摄,太守刘咸闻业有德,辟业。业称疾,咸怒,教曰:"贤者不避害,犹彀射市中,命薄者先死。"令业诣狱养病。客有说咸者,乃出业。

  谢承《后汉书》曰:赤眉入长安,时式侯恭以弟盆子为赤眉所尊,故自系。赤眉至,更始奔走,式侯从狱中参械出街中,逢京兆尹解惲,呼曰:"解君载我。我更始之忠臣也。即帝败我,弟又为赤眉所立。"惲使后车载之前行,见定陶王刘礼,解其械,言帝在渭中船上。遂相随见更始。

  范晔《后汉书》曰:许杨为都水掾,使典复鸿郤陂。初,豪右大姓因缘荛役,竞欲辜较在所,杨一无所听,乃共谧深取授财赂,遂收杨下狱,而械辄自解。狱吏见恐,遽即夜出杨。时天雨阴晦,道中若有火光照之,时人异焉。

  又曰:杜笃字季雅。居美阳,与美阳令游,数从请托,不谐,颇相恨。令怒,收笃送京师。会大司马吴汉薨,光武诏诸儒诔之。笃於狱中为诔,辞最高。帝美之,赐帛免之。

  《东观汉记》曰:崔篆为新建大尹。篆叹曰:"吾生值浇羿之君,上有老母,下有兄弟,安得独洁己而危所生哉?"乃单车到官,称疾,三年不视事行县。门下掾倪敞谏,篆乃强起班春,所至之县,狱犴填满。篆垂涕曰:"嗟乎!刑罚不中,乃陷民於阱。此皆何罪,而至于是乎!"遂平理,所出二千馀人。掾吏叩头谏曰:"诚仁者之心。然独为君子,将有悔乎?"篆曰:"邾文公不以一人易其身,君子谓之知命。如煞一大尹赎二千人,盖所愿也。"遂称疾去。

  又曰:鲍昱为泚阳长。县人赵坚煞人系狱,其父母诣昱,自言年七十馀,惟有一子,適新娶,今系狱当死,长无种类,涕泣求哀。昱怜其言,令将妻入狱,解械止宿,遂任身有子。

  卫弘《汉旧仪》曰:郡邸狱理天下郡国上计,属大鸿胪,东市狱属京兆尹。

  王隐《晋书》曰:太康五年夏六月,初置黄沙狱。

  《晋书》曰:武帝置黄沙狱,以典诏囚,以高光历世明法,用为黄沙御史。

  又曰:帝至平阳,为刘聪所幽辱。麹允伏地号哭不能起,聪大怒,幽之于狱。允发愤自煞,聪善其忠烈,赠车骑将军、节愍侯。

  又曰:乔智明为殁寇将军,隆虑、共二县令,爱之,号为神君。部人张兑为父报仇,母老单身,有妻无子,智明愍之,停其狱。岁余,令兑将妻入狱,兼阴纵之。人有劝兑免,兑曰:"有君如此,吾何忍累之?纵吾得免,作何面目视息世间?"于狱产一男,会赦得免。

  又曰:霍原字休明,燕国广阳人也。少有智力,叔父坐法当死,原入狱讼之,捶毒备加,终免叔父。

  《晋令》曰:狱屋皆当完固,厚其草蓐。家人饷馈,狱卒为温暖传致。去家远,无饷馈者,悉给禀狱卒作食寒者与衣,疾者给医药。

  《宋书》曰:溉捴,明帝立,擢为太子洗马。捴资籍豪富,厚自奉养,供一身一月十万。宅宇山池,妓妾姿艺,皆穷上品,才调流赡,善纳交游,爱妓陈玉珠,明帝遣求,不与,逼夺之。捴颇怨,帝令有司诬奏,将煞之。捴入狱数宿,须皆白,免死,系尚方。

  萧子显《齐书》曰:戴僧静,会稽永兴人也。少有胆力,便弓马。於都载锦,为欧阳式所得,系兖州狱。太祖遣薛深饷僧静酒食,以刀子置鱼腹中。僧静与吏饮,以刀刻械,手自折锁,发屋而出。归太祖,送止之斋内,以其空贫,年给粟千斛。

  崔鸿《后赵录》曰:石季龙幽中书令徐光于襄阳国诏狱,光在狱中注解经史十馀万言。

  《三国典略》曰:周谍入于齐,为扬州刺史平鉴所获,系之狱。妻生男,鉴因喜醉,擅放免之。既醒知非,上启自劾,齐主特原其罪。

  《隋书》曰:斐政为襄州总管,妻子不之官所,授秩奉散给寮吏。民有犯罪者,阴悉知之,或竟岁不发,至再三犯,乃因都会时於众中召出,亲案其罪,五人处死,徒流者甚众,合境惶慑,令行禁止,小民苏息,称为神明。尔后不修囹圄,殆无争讼。

  又曰:薛胄为兖州刺史。讥官,系囚数百,胄剖断旬日便了,囹圄空虚。

  又曰:柳俭拜蓬州刺史,狱讼者庭遣,不为文书约束,纵容而己,狱无系囚。

  《唐书》曰:太宗行次灵石县,指狱而谓皇太子曰:"此何谓?"皇太子对曰:"此所谓圆狱,将系罪人。"太宗因曰:"文王作罚,刑兹无赦,而汉文帝志在轻刑,但以详平为佳,非谓有罪而释也。滥系无辜则政道缺,久滞有罪则怨气生。圆土之中,仰视青天有同悬镜,而锁械虏体,郁结其中。夫循诸己者,可以知物。《传》曰:其恕乎?由此言之,不言不慎。

  又曰:阳城为道州刺史,观察史判官督其赋至州,怪城不出迎,以问州吏。吏曰:"刺史闻判官来,以为有罪,自囚於狱,不敢出。"判官大惊,驰入,谒城於狱曰:"使君何罪,某奉命来候安否耳。"留一二日未出去,城因不复归,馆门外有故问扇横地,城昼夜坐卧其上。判官不自安,辞去。

  《晏子春秋》曰:景公籍重而狱多,拘者满圄,怨者满朝。晏子谏,不听。

  《淮南子》曰:君不入狱为恩也。

  《论衡》曰:獬豸者,一角之羊也,性知有罪,皋陶治其罪,疑者,令羊触之,有罪则触,无罪则不。斯盍天生一角圣兽,助狱为验,故皋陶礼羊,跪坐事之。此则神奇瑞应之类。

  《风俗通》曰:《易·噬嗑》为狱。狱,十月之卦,从犬言声。二犬亦存以守也。廷者,阳也,阳尚生长。狱者,阴也,阴主刑煞。故狱皆在庭北,顺其位。

  又曰:《诗》云:宜犴宜狱。犴,司空也。周礼,凡万民之有罪过巳离於法者,桎梏以上坐诸嘉石,役诸司空,令平易道路也。

  又曰:周礼,三王始有狱。夏曰夏台,言不害人若游观之台,桀拘汤是也。殷曰羑里,言不害人若於闾里,纣拘文王是也。周曰囹圄,令圄,举也,言人幽闭思愆,改恶为善,因原之也。今县官录囚皆举也。

  《三辅黄图》曰:长安有九市、二十四狱。

  《扶南传》曰:扶南俗理讼无牢狱鞭杖,惟以探汤、捧锁、没水为信。先使沐浴斋戒,乃令以手内汤,或捧热锧,或没水中,无罪者不烂、不焦、不没,罪者即验也。

  《会稽典录》曰:锺离意为堂邑令。县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,其母病死,广闻之,号泣狱。意为之凄恻,出广,见之,曰:"今欲出若归家殡敛,有义则还,尾殹则己。"丞掾谏以为不可,意曰:"不还之罪,令自授之。"广临殡毕,即自狱以状表上,诏减死一等。

  又曰:盛吉字君达,山阴人,司徒虞延辟西曹掾。时陇西太守邓融以赃罪徵诣廷尉,前后考验,历岁不服,明帝下三府,遣精能掾属,更就弹劾。吉到诏狱,但敕主者供汤沐饮食,不去问事。明日复往,解融桎梏,安徐以情,责君若无赃,强见诬枉,宜具列辞,当相伸理,如审有罪,不得诬罔国家。融感吉意,即移辞首服。

  又曰:黄昌为蜀郡太守,密捕得盗帅一人,悉使疏诸县强盗,密往捕录。其诸小盗皆原其死,谪作栈道以代民役。由是道不拾遗,狱至连年无有重囚。

  又曰:高丰字文林,为酂县狱吏。刺史虞孟行部,到旬日,酂县僻,敕酂长将囚徒就所在录见。林被文书,闭狱下籥,不肯送徒。自诣谏曰:明使君乘法驾騑骖,衔命理冤,当县县而至。今乃遥召囚徒,欲省更烦,盍"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"酂狱非汉地乎?囚徒终不出县,特望朱轩回轮向酂。孟遂到酂。

  《襄阳耆旧记》:诸葛亮出关中,使马谡统大众在前,为魏将张郃所破,坐下狱死,时年四十九。临终,与亮书曰:"明公视谡犹子,谡视明公犹父。愿推殛鲧兴禹之义,使平生之交不亏,谡虽死,无恨於黄泉。"

  《博物志》曰:夏曰念室,殷曰动止,周曰稽留,三代之异名也。又狴犴者,亦狱别名。

  韩阳《天文要集》曰:贯索,贵人之牢中星,实则囚多,虚则开出。

  《搜神记》曰:汉武帝东游,未出函谷关,有物当道,其身数丈,其状象牛,青眼而曜精,四足入土,动而不死。百官惊惧,东方朔乃请酒以灌之。灌之十斛而物消,帝问其故。答曰:"创墅为患忧之物,气之所生。此必秦之狱地,不然则罪人徒作者之聚。夫酒忘忧。故能消之也。"帝曰:"吁!博物之士,至於此乎?"

  东方朔曰:孝武皇帝时,幸甘泉,至长平坂上,驰道中央有虫覆而赤,如生肝状,头目口齿鼻耳尽具。先驱旄头驰还以闻曰:"道不可御。"於是上止车,遣侍中驰往视之,还,尽莫知也。时东方朔从在后属车,上召朔使驰往视之,还,对曰:"怪哉。"上曰:"何谓也?"朔对曰:"秦始皇时拘系无罪,幽煞无辜,众庶怨恨,无所告诉,仰天而叹曰,怪哉!感动皇天,此愤气之所存也,故名之曰怪哉。是地必秦之狱处也。"上有诏使丞相公孙弘案地图,果秦之狱处也。上曰:"善!当何以去之?"朔曰:"夫积忧者,得酒而去之。以酒置中,立消靡。"上大笑曰:"东方生贞所谓先生也,何以报先知之圣人哉!"乃赐帛百匹。

  《异苑》曰:建康陵欣,景平中死於扬州作部,克辰当葬。作部督梦欣云:"今为狱公姥祖夕有期,莫由自反,劳君解谢,令得放遣。"督不信,夜后又梦,言辞转切,因歌一曲云:"生时世上人,死作狱中鬼。不得还坟墓,灰没有馀罪。"督觉,为谢神,从此便绝。

  刘义庆《幽明录》曰:晋庐陵太守庞企字子及,上祖坐事系狱而非其罪。见蝼蛄行其左右,相谓曰:"授鼷有神,能活我死,不当善乎?"因投饭与蝼蛄,食尽,去。有顷复来,形体稍大,意异之,复与食。数日,其大如豚。讥芼行刑,蝼蛄掘壁根为大孔道,得从此出亡。后遇赦得活矣。

  《齐谐记》曰:吴当阳县董昭之泛船过钱塘江,江中见一蚁,着一短芦,惶遽畏死,使以绳系芦着船。船至岸,蚁得出。中夜,梦见一人,乌衣来谢,云:"仆是蚁中王,君有急难当先见语。"历十馀年,江左却盗纵横,录昭之为劫主,系馀姚狱。昭之曰惟蚁王梦云,缓急当告,今何处告之?狱囚言,但取两三蚁着掌中祝之,昭之如其言。暮果梦昔乌衣人,云:"可急去,入馀杭山,天下既赦命不久也。"於是便觉,蚁啮械己尽,因得出狱。过江投馀杭山,遇赦,遂得免。

  《桓子新论》曰:近哀平间道士临淮董仲君坐系狱,病死,数日,目陷生虫,吏捐弃之,便更活去。

  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